查看原文
其他

省厅在“生态文明·构建从山顶到海洋的保护治理大格局”主题论坛发言

编 者 按

12月4日下午,首届自然资源与生态文明论坛举办“生态文明·构建从山顶到海洋的保护治理大格局”主题论坛。论坛上,与会领导、专家围绕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正确处理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的关系,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巩固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进行研讨交流。论坛期间,发布了《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典型案例集》、中国近岸海域生态分区和首批《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创新适用技术名录》等成果,有关专家对中国陆域生态基础分区进行了解读,并为“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竹林碳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州工作站”授牌。

《中国自然资源报》特摘编主题发言如下,以飨读者。


统筹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试点工作




崔 娟

江苏省自然资源厅副厅长

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是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举措。近年来,江苏省自然资源厅统筹推进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加快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走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径。

在统筹推进试点工作的过程中,注重强化试点安排的系统性、基础支撑的实操性和理论研究的前瞻性。选取战略区位重要、自然资源禀赋优越的地区,统筹开展试点工作,打造绿色发展格局,共设2个自然资源部试点和16个省级试点。推进内涵概念、分类标准、量化评估等基础制度建设,开展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清查和平衡表编制试点,摸清资产家底。对生态资源指标及产权交易模式、生态修复及价值提升模式和生态产业化经营模式进行探索。注重发挥政府在政策设计、需求创造、监督管理等方面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探索产业用地“竞生态投入”配置模式、附带生态保护条件的供地模式等多种交易模式。系统治理山水林田湖草,优化国土空间布局,实现生态产品价值提升和价值外溢。综合利用国土空间规划、建设用地供应、产业用地政策、绿色标识等政策工具,积极发挥生态优势和资源优势,推进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探索“用地腾退—生态整治—异地使用”、地下空间资源再利用等方式,合理安排产业空间布局。



发挥本土

更科学更系统更协同推进生态保护修复




王 磊

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司司长

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一个生命共同体,这是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遵循,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国式现代化的方向指引,是解决生态突出问题、引领生态保护修复朝着更科学更系统更协同方向发展的“金钥匙”。今后5年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时期,自然资源部门将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精神,坚决扛起美丽中国建设的政治责任,准确把握“五个重大关系”,认真落实“六大战略部署”,持续推进生态保护修复法律法规、政策制度、规划行动、重大工程、标准规范、监测评价、基础支撑等业务体系建设。
一是统筹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强化源头保护和全过程修复治理。在自然资源全链条管理中落实生态保护修复责任,以最小生态代价支撑高质量发展。二是立足构建从山顶到海洋保护治理大格局,全方位各层面提升生态保护修复治理能力。探索跨区域协同机制,围绕跨界山脉、流域、海域联合开展生态治理。三是综合运用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两种手段,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充分发挥自然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自我净化、自我恢复的能力,因时因地、分区分类采取科学人工修复措施。四是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助力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推动建立长期稳定的生态保护修复财政投入机制,创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五是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健全基础支撑和保障体系。围绕“摸清底数、找准病因、开准药方”,建立从生态问题诊断、治理技术、监测监管到成效评估、适应性管理等一整套技术标准体系。


统筹提升陆地生态系统碳汇能力




于贵瑞

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

我国陆地生态系统具有巨大固碳能力。当前我国陆地生态系统有机碳储量约3500亿吨,有机固碳速率可信区间约10~15亿吨二氧化碳,占全球陆地净碳吸收量的15%~19%,在实现“双碳”目标的进程中发挥着“压舱石”“稳定器”的重大作用。

为充分发挥陆地生态系统的碳汇功能,需要与国土空间规划和生态保护等相结合,构建全域国土空间的国家碳中和及生态治理系统方案,稳定现有森林、草原、湿地、滨海碳汇,进而实施生态保护与修复等重大增汇工程。这是一个巨大的生态系统工程,需要贯彻基于自然解决方案的系统工程理念,协调国土空间主体功能区划,融入自然和文化保护及生态建设事业,结合历史文化传承和乡村振兴行动,有效实施碳汇功能区生态系统管理。同时,还要推动生态系统管理及新型生物/生态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Bio-CCUS/Eco-CCUS)的开发应用。通过统筹陆地—海洋国土空间规划和各种增汇技术,实现中国区域生态系统自然和人为碳汇功能倍增目标。

这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需要统筹生态系统国家水库、国家钱库、国家粮库、国家碳库、生物种库五库功能,筑牢国家生态基础设施,实现降碳、减污、扩绿和经济增长的有机联动,需要国家引导、民众参与,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融合,有效实施全民减排增汇行动。



完善国土生态空间体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欧阳志云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

近年来,我国持续构建国土生态空间体系,陆域国土面积的30%以上划入陆地生态保护红线,并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未来应在以下几方面进一步完善国土生态空间体系。

一是落实生态安全理念,完善国土生态空间战略,充分认识国土生态空间在国家安全中的基础性地位,是粮食安全、水资源安全、社会安全和经济安全等的重要基础。二是优化国土生态空间体系,根据土地的生态服务供给潜力、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粮食生产潜力与碳中和要求,优化现有土地利用格局,构建科学高效的国土生态空间与重点生态功能区,保障与增强生态产品的供给能力。三是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加快推进“双重规划”,提高生态系统质量与稳定性。遵循生态系统的演替规律,通过严格保护充分发挥生态系统自生功能,促进受损生态系统恢复,提升生态产品与服务功能。四是加快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加快国家公园与自然保护地的立法,明确各类保护地的功能与定位。完善国家公园管理体制,提高自然保护地主管部门与管理机构的管理协调能力。优化基本农田与国家公园规划建设的关系,提高保护地的完整性。五是高度重视生态安全与粮食安全的关系,通过农业科技创新提高耕地粮食生产能力,避免通过扩张耕地保障粮食生产造成生态安全问题。



在三北工程攻坚战中贡献草原力量




李拥军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草原管理司司长

草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系统和自然资源,具有重要的水库、粮库、钱库和碳库功能,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边疆稳定、民族团结和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农牧民增收等方面具有基础性、战略性作用。我国“三北”地区草原面积约22亿亩,“三北”地区荒漠化沙化土地70%是草原,可以说,草原的底色决定了三北工程的成色。

为充分发挥草原的重要作用,在推进三北工程攻坚战过程中,要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坚持以水定绿、乔灌草有机结合,充分利用草本植物抗寒、抗旱和抗逆性强的特点,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充分发挥草原把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天然优势,在增加植被覆盖的同时收获优质饲草饲料,实现生态与生产的“双赢”。把修复治理退化沙化草原作为重要内容,采取自然恢复与人工修复相结合的措施,提高草原生态功能和生产能力;把治理超载过牧、推行草原休养生息作为重要举措,压实监管责任,完善补奖政策;把林草覆盖率、综合植被盖度作为重要考核指标,科学全面客观评价防沙治沙和国土绿化成效;加强科技创新,强化草原生态修复技术攻关、草原科技队伍建设和科技成果应用、持续推进草种业高质量发展,全面提升草原生态功能和生产功能,切实为打赢三北工程攻坚战贡献草原力量。



发挥本土公益组织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的作用




吕 植

北京大学自然保护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教授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通过的“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行动目标明确提出,到 2030 年,确保并促成至少30%的陆地、内陆水域、沿海和海洋区域特别是对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与服务特别重要的区域,通过具有生态代表性、连通性、公平治理的保护地体系以及其他有效的区域保护措施(OECMs)得到有效保护和管理。

从我国保护地数量和空间分布等现状来看,非常需要加强保护地外的生态保护,同时,让当地社区成为保护者,并从保护中受益,更是解决保护与地方发展的矛盾的重要途径。发挥本土公益组织在生态保护中的作用,有利于挖掘和培养自下而上的动力、能力与鼓励机制 ,有利于突破条块边界探索跨领域、部门合作建立长效机制,以超越项目周期的充分耐心,促进全社会价值观的转变,从而实现生态保护的综合性、长期性、持续性。例如在大熊猫国家公园、三江源国家公园,社区已成为一线保护的主要力量,并从野生动物保护中直接受益。



保护“中华水塔” 守护一江清水向东流




任永禄

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一级巡视员

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青海的具体实践。青海省委、省政府牢记保护好三江源头,保护好“中华水塔”,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的重大政治要求,履行源头责任,体现干流担当,进行了一系列原创性改革,完成体制试点任务。
从2016年起作为中国第一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启动实施,到领衔第一批国家公园正式设立,三江源国家公园探索基于自然解决方案的最佳实践,坚持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有效结合,坚持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有机联动,坚持整体保护与系统治理协同推进,坚持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同频共振,坚持依法建园与自然护园相得益彰,推动三江源生态系统总体好转,中华水塔日益坚固丰沛,走出了一条“借鉴国际经验,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三江源特点”的国家公园体制创新之路。
多年来,三江源国家公园建设坚持创新体制机制,坚持共建共管共享,形成了生态保护、机构运行、宣传教育、公众参与、社区共管等15个政策制度体系,基本构建起统一规范高效的管理体制,有力促进了三江源保护的理念之变、生态之变、民生之变,有效实现了生态保护、民生改善和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为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发挥了有力引领作用,也在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中展现出蓬勃生机和广阔前景。


以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推动“千万工程”提质增效




李家银

浙江省自然资源厅副厅长

20年来,紧随着“千万工程”不断深化的步伐,浙江省以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为抓手,聚焦结构优化、要素整合、功能提升、价值实现、权益保护等多个维度,持续深化自然资源政策集成创新。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在严格耕地保护、促进节约集约用地、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农民增收中发挥重要作用,成为推动“千万工程”的强大引擎和促进共同富裕的重要抓手。
浙江 “一以贯之”优化科学规划,加快绘就乡村振兴蓝图。按照“全域规划、整体设计、综合治理”的思路,以国土空间规划定格局,通过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科学划分和有机融合,打造整体大美、浙江气质的城乡风貌新时代“富春山居图”。“一脉相承”深化土地整治,全面守护乡村传统肌理。按照“宜农则农、宜建则建、宜留则留、宜整则整”的原则,以土地综合整治优布局,加快形成农田集中连片、建设用地集中集聚、空间形态集约高效的美丽国土新格局。“一抓到底”强化要素统筹,赋能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以机制创新持续释放土地政策红利,使土地政策成为撬动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的新支点,助力解决“钱从哪来”“地在哪里”“人到哪去”的关键问题。“一如既往”细化示范引领,探索走出乡村共富路径。不断迭代升级,因地制宜打造了“产业升级”“绿色发展”“城乡融合”“乡村记忆”等各具特色的土地综合整治促进共同富裕基本单元建设的模式样板,形成践行“千万工程”的标志性实践成果。


以陆海统筹理念推进海洋生态修复




洪耀同

福建省厦门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副局长

陆海统筹是海洋强国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是实现陆海一体化发展的根本途径。厦门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孕育地和先行实践地。三十多年来,厦门历届市委市政府厚植生态文明建设沃土,走出了一条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的海洋生态修复“厦门路径”。

厦门海洋生态修复实施“统筹引领、保护优先、连山通海、活化自然、净化污染、社会共享”六方面行动策略。以陆海统筹、综合治理为思想引领,编制《厦门市海洋功能区划》等十几部涉海规划统筹保护与修复,成立厦门市政府海洋管理办公室,综合协调海洋资源保护与开发;划定生态控制线实行源头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打通山海通廊、海堤开口整治,系统性保护修复,连通东西海域;以全域退养增强海水流通,以海域清淤增强水动力,以红树林保护维护生态系统活力;开展流域治理、入海口整治、垃圾整治;以需求为导向,实现社会、经济和生态价值。通过筼筜湖综合整治、五缘湾综合治理和开发、环东海域综合整治等工程项目等典型案例,山海联动、河湖共治,不断缓解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厦门海域生态压力,生态功能得以逐渐恢复。




【来源:i自然全媒体】

学习强国:聚焦保障、聚力服务——江苏省自然资源厅争当服务保障高质量发展排头兵我省一项技术入选自然资源部第一批《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创新适用技术名录》江苏干部群众牢记总书记关于“长三角区域要加强生态环境共保联治”的嘱托自然资源2项成果入选江苏省区域评估改革实践案例江苏测绘大厦开展消防培训和应急疏散演练苏州市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清查和平衡表编制国家级试点项目收官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